肖明君:大学生变劫持犯,恶从哪边生?

2013年05月20日14:32  山东商报

  人际纠葛的处理,本以传递宽容、理解、信任为务,反理性的情绪始终不被接纳,但在“扶不起”情绪上位的环境铺垫中,良好初衷和“受害者情结”相互打压,从而导致此次“大学生劫持人质”事件,更像是双方在完成一个负面情绪比拼。

  大学生劫持人质,怎么想,都算是一个意外事件。这里的“意外”,是对此稍有耳闻者的共同情绪反射——

  以大学生的身份标定,何至于沦落至类于“劫犯”?这是其一;以大学生的心智,又何至于动辄暴力诉求而不计后果?这是其二。

  但武汉大学生小陈,竟毫无征兆的被这样的“意外”意外上身了。18日晚18时许,小陈因骑车撞倒一名老太太,没钱为其交住院费,“情急之下”在医院将急诊医生劫持。

  劫持人质,情节的严重不言自明。量他是大学生,还是其他什么人,只要摊上这个字眼,无论从社会情绪还是法律认定上,都是“不可被原谅”的。无论事件背后有多少蹊跷,无论小陈的委屈有多大,为自己的过激行为负责,对当事者来说,没有妥协的余地。在这个裁定的底线之上,才有梳理“大学生劫持人质”前后因循的空间。“骑车不慎撞老人”、“武警出动救人质”,你能想象到这是同一事件演化脉络两端的情景吗?显然,这有些不可思议。但如果把这个脉络的中间环节填充起来,你又会发现一个“顺理成章”的法治事件。

  按现有报道素材,大略可梳理出“小陈骑车撞人——主动送医拿钱——家属索要押金——小陈无力赔付——家属索身份证(目击者称要30万元赔偿)——怒扎对方劫持医生——警方解决事端”这样一个链条。这个链条上,“小陈”和“老太家属”的冲突不断演化:小陈送老人就医本来很有诚意,曾倾其所有为老人拍片治疗,但经不住老太家属不断加码的索赔,尤其面对30万元的赔偿要求时,他的诚意和良善来了个180度大转向,最终以绕开法律、拔刀相向“非常应对”,令人抱憾。

  在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中,有专家更乐于对小陈的“心智成熟度”进行考量。通过分析小陈劫持前后的情绪、表达和行为模式,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称“他是比较典型的未成年人心理特点”。此般“个性化”分析也许能解释单一事件的“触动机制”,但在“校园案件”频频发生的当下,在年满18岁群体“反智行为”不断的周围,“一个小陈”的解释力明显不足。

  其实分析事发前后,能够看出,左右事件升级的始终是双方被不信任情绪所裹挟的“恶传导”:家属索赔本是合理要求,但动辄“扣证”、狮子大开口的“受害者情绪”反弹开了“恶端”,于是双方你来我往,以“比恶”的方式导致事态升级,酿成恶果。

  那么,如果换一种思维,事情的发展是否就是另种局面了呢?家属若能考虑小陈实情,由学校出面担保后期付款; 而小陈也能适度理解对方诉求,诚恳面对,双方或能很快平复情绪,回到理性解决的轨道上来。也许,小陈并非本质上“粗暴恶劣”,家属也不是惯于“无理取闹”。双方的“疙瘩”,明显是那个先于事件而存在的互不信任、恶意揣摩的逆向期许。“投桃报李”、“人敬一寸,敬人一尺”的类似表述,曾是我们社会文化里对良善互动的正面诱导。人际纠葛的处理,本以传递宽容、理解、信任为务,反理性的情绪始终不被接纳,但在“扶不起”情绪上位的环境铺垫中,良好初衷和“受害者情结”相互打压,从而导致此次“大学生劫持人质”事件,更像是双方在完成一个负面情绪比拼。

  恶意相因,没有赢家。这种传递逻辑如果不被正视,那么在类似事件链条的终端,就会出现更多的“小陈”。本报评论员肖明君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日本正式要求中国解释发射探空火箭一事
  • 体育英超弗爵告别曼联5-5 阿森纳进欧冠 视频
  • 娱乐曝王宝强婚恋细节 婚前同居有一儿一女
  • 财经湖南当地米厂自检大米镉超标约50%
  • 科技日本移动互联巨变:iPhone入侵浴火重生
  • 博客马未都:在地方博物馆见到今古奇观
  • 读书公车车祸引出的贪腐大案:中堂
  • 教育学业账盘点:30万学表演毕业月薪才3000
  • 育儿多地妈妈当街哺乳“快闪”宣传母乳喂养